摘要: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,就说购物吧,有大大小小的商店、市场、超市,实在是不愿意出门的“宅男宅女”吧,还有“网购”可以满足生活的一切物质需求。现在的人很难想象,在以前那个物资匮乏、交通不便,而网络还尚未出现的年代,人们要“买买买”并没有那...
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,就说购物吧,有大大小小的商店、市场、超市,实在是不愿意出门的“宅男宅女”吧,还有“网购”可以满足生活的一切物质需求。
现在的人很难想象,在以前那个物资匮乏、交通不便,而网络还尚未出现的年代,人们要“买买买”并没有那么快捷。
不过,也就没有“剁手”的烦恼了~~
对于“墟”这个字,相信会牵引出老辈人的无数回忆。
所谓的“墟”,就是“市集”。
其实,“墟”是南方人古时的说法。
据宋代钱易的《岭南新市》中就有:“端州以南,三日为市,谓之‘墟’”。又有吴厝厚的《青箱杂记》说得更清楚:“岭南谓市为墟……盖市之所在,有人则满,无人则虚。而岭南新市,满时少,虚时多,谓之虚”(古时“虚”同“墟”)。还有清代人屈大均,在《广东新语》中说“粤谓野市为墟”(野市,指没有街巷、固定商铺的集市)。对“墟”字注释有“今两广、福建等地乡村市集,还多叫墟”。
“墟”是解放前才有的事物,也难怪很多年轻的小伙伴不清楚。解放前,广阔的农村(特别是距城远的山区)都设有市集。不过,不同于今日的市场或商铺,这些市集并不是天天开张,而是定日开放,而且临近各个“墟”的开放时间又有不同。
有了“墟”,山区的土特产、平原的大米、城市的日用品都可以集中到这里进行交流、买卖。
这些“墟”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?
据说目前饶平山区的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原来就是“墟”。拿以前的“揭阳县”来说,据清代乾隆年间修的《揭阳县志》卷一“市集”所载,当年全县有墟集13个,有铺前墟(今炮台)常日市;新亨墟(今新亨)一、四、七为市;大头岭墟(今桂岭),三、六、九日为市;棉湖墟,一、四、七为市;玉塔墟,一、四、七为市;河婆墟,一、四、七为市;元埔墟(今白塔元联),二、五、八日为市;郭畔墟(在渔湖),三、六、九日为市;产湖墟(在玉湖),三、六、九日为市;白虎庙墟(今塔头顶埔),后为塔头墟所代替;金钩墟(在卅岭山区),二、五、八为市;马路墟(在桃山),二、五、八为市;塔头墟(今塔头镇),二、五、八日为市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口增多,清朝中后期又增设了登岗、钱岗、大窖、桃山等墟市。到了民国时期,经济生活的需要,又增设了许多墟市,如梅云的马索墟(在梅畔)、锡场的石部洋墟、磐东的月城圩、东山的蓝和市(俗称鸡翁寮墟)、梅岗的梅溪墟(后改为“曲溪”),后来蓝田都又兴起锡场寨前墟,是常日露水墟。
慢着,啥是“露水墟”?
许多“墟”都是早晨两个钟头的买卖时间,天刚亮便开始市集,太阳一出便散市,于是便很形象地称为“露水墟”。
潮汕人将赶集叫“斗墟”,(这里,“斗”是“凑”的意思,如凑热闹之“凑”)
古人说:“村市曰墟,……三日一趁之。”这“三日一趁之”就是三日一个墟期。逢墟期,万商云集,舟车往来,熙熙攘攘,推荐声、讨价还价声、禽畜的叫声混杂其中,好不热闹。
还有,大抵相近墟市的墟期互不重复,以利商贸。对于商贩来说,有“走墟”这样的说法。例如,商贩们把各个“墟”的日期记熟,今天新亨,明天梅溪,后天大头岭,天天都可以出门做买卖,天天都可以“讨赚”。
还有啊,这些商贩们不仅卖东西,他们也会收购商品,然后在别的墟出售。像是县城的小商贩们,会把旧衣、成衣、布料、化妆品等运往墟场摆卖,然后购买菜脯、乌糖、青果等特产,带回县城销售。
现在开来,似乎“墟”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。但是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潮汕地区还有“活着”的“墟”哦!
澄海市隆都镇建制于宋太平年间,至今已近千年历史,其集镇区店市曾经是潮、澄、饶三地的重要商品集散地,特别是店市“猪仔花”(仔猪)市场最出名。
时至今日,这里的“墟”交易的不再是“猪仔花”,而是时尚宠物,波斯猫、蝴蝶猫、米特狗、哈巴狗、小白兔和信鸽等十几种宠物,简直是宠物爱好者的天堂!
小伙伴们有兴趣的话,可以到这个仍然生机勃勃的“墟”去开开眼界哦~~
来源:潮汕生活